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民营经济

跻身“双节点”,问鼎内陆开放新高地

时间:2016-01-08 14:13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字体: 打印

  “十二五”前四年,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幅19%,预计较“十一五”末翻一番;进出口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排名从2010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10位;对外经济合作累计完成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88亿美元、境外实际投资总额10.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幅12.5%;服务外包年合同执行金额年均增幅93.4%……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建设开放平台,畅通开放通道,创新开放模式,加快构筑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打造开明开放、接轨世界的国际化城市。

  朝着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阔步迈进,踏上“一带一路”构筑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当前,合肥站在新的起点上,正以“两大战略”双覆盖为动力,抢抓机遇、主动对接、积极融入,加快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并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实现经济新跨越。

  外贸逆势稳进开启“新征程”

  在合肥市青龙潭路边,有一片特殊区域——合肥出口加工区。每天,连通加工区与外界的人行天桥上人来人往,工人们横跨青龙潭路往返于联宝生产基地与公租房宿舍之间。作为安徽省最大的进出口企业,联宝生产着占全球10%份额的笔记本电脑。

  合肥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带动我市对外贸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联宝电子、鑫晟光电、京东方三个我市引进的外向型大项目进出口额占全市总额的44%。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合肥进出口却逆势上扬。成绩的背后是我市对外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

  2014年,我市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市近一半;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增长超三成。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市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增大。

  保外贸,就要占份额。近年来,我市依托新型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欧、美、日三大市场为主体、涵盖200多个国家(地区)的广阔国际市场。

  新型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在京东方、鑫晟光电和联宝电子的带动下出口实现突破性增长;在全国汽车产业出口不景气的背景下,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出口额增长达59.9%,体现了合肥汽车产业出口既重视数量、更重视效益。

  在经济新常态下,保外贸就是保增长。合肥亮出了一组可圈可点的数据: 2015年前11个月,我市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突破千亿元。其中,对外出口741.7亿元,进口357.3亿元,对外贸易顺差384.4亿元,同比增长接近五成。值得一提的是,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节奏,合肥对“一带一路”市场出口增势突出。前11个月,对“陆上一带”国家进出口171.9亿元,对“海上一路”国家进出口253.7亿元,分别增长7.1%和3.5%。

  “走出去”与“引进来”同频共振

  城市发展历史表明,城市知名度与其开放度直接相关,城市的开放度越高则知名度越高,对外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就越强。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合肥地理位置优越;坐拥“四港、三区、一中心”八大对外开放平台和“幸福合肥、文明合肥、宜居合肥、智慧合肥、平安合肥”五大名片,合肥魅力非凡,吸人眼球。

  与日本久留米、美国多伦多、俄罗斯乌法市等城市结为友好城市;3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肥投资;相继与宁波、佛山、南京、广州等城市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内联外引,促进了合肥开放发展。

  截至2015年10月,我市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3000家,累计总投资2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约183亿美元。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英国等58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纷纷落户我市,投资领域涉及农业、制造业、电力、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物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

  经济外向度是衡量城市开放度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外向发展战略,支持合肥优势企业跨省域、跨国界扩张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培育了一批总部植根合肥的“国际企业”。据统计,2014年,全市共有67户外经资质企业,累计签订合同额103.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40.5亿美元;外派出国劳务人员8.25万人;对外投资企业有169家,投资总额达18.27亿美元,业务遍及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

  在外经合作上台阶的同时, “十二五”以来,我市外包产业也呈现量质双增的态势。

  据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市共有服务外包企业379家,从业人员12.7万人。目前合肥已形成以软件研发、呼叫中心、金融外包服务、动漫网游设计、数据分析处理等5大领域为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机遇叠加两大国家战略双覆盖

  先跻身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再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层面赋予合肥全新定位。这是对合肥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可,也给合肥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规划,把合肥列为内陆地区的开放型经济高地之一。其中重点指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

  而在此之前,《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合肥发展已赋予新的战略责任:第一,明确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第二,将合肥与南京、杭州并列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第三,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合肥都市区。第四,把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合肥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五,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内陆经济开放高地。

  两大国家战略对合肥的定位高度契合,使得合肥在中国经济版图乃至世界重要经济通道的“桥头堡”和“咽喉”地位越来越突出,合肥面临空前发展机遇。

  “八大平台”擎起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合肥水陆空大交通格局构建持续发力,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进一步奠定。无论是内陆,还是海运,今天的合肥都具备了对外开放的“高速”通道。

  建设高层次承载平台,是推动开放升级的新红利。

  近日,记者来到繁华大道东侧的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只见现代化港口井然有序,忙碌而高效。家电、江淮汽车等产品,从合肥港装箱缓缓起航,通过合裕线航道,进入长江,出口海外。据了解,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自2010年底开港至今,已累计为外贸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近1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合肥及周边外贸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如今,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正朝着建设“江淮航运中心”奋进。到“十三五”末,合肥水运港集装箱吞吐量将突破35万标准集装箱。

  水运通江达海,陆上也有了前往中亚、西欧的快速通道。2014年6月26日,我市开通“合新欧”铁路货运班列,为我市及周边地区的外贸企业提供了通往中亚的快速通道。在通过“合新欧”班列出口的产品中,我市产品占比超过80%。2015年,我市加密“合新欧”中亚班列,并将“合新欧”班线从中亚延伸至西欧。当年6月26日,“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西延至德国汉堡正式开通,一大批“合肥造”太阳能光伏、电子及家用电器、轻纺等产品走向欧洲市场。据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到“十三五”末,“合新欧”将实现中亚、中欧以及海铁联运班列市场化运作,打造长三角区域货运和商品集散中心。根据规划,合肥将建成国际内陆港“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国际陆港物流园多式联运的示范点、铁路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标杆点。

  开通新桥机场货运航线,是合肥跻身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后的大势所趋。近日,由顺丰执飞的“深圳-合肥-深圳”国内货运航线的开通,实现了我市航空货运零的突破。2016年一季度,合肥至美国洛杉矶的往返国际货运航线也将开通。根据《关于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十三五”末,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将建成运营,开通多条至美国、欧洲、东南亚的国际客货运航线,形成覆盖境内外的航空客货运网络,航空旅客吞吐量达1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20万吨/年。

  跨境电子商务方面,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将建成全国一流的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区,打造国家级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进一步扩大,我市正在申建国际邮件互换局,将实现合肥对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10个主要跨境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邮件总包直封。同时,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还将打造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基地,并建设中邮快件及航空快件处理中心、跨境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以及O2O跨境电子商务合肥网贸馆。

  作为安徽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合肥综合保税区将继续以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为主导,开展精准招商,实现中部领先、全国前列。预计“十三五”末实现进出口额50亿美元,年产值500亿元。

  合肥出口加工区则将目标锁定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和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在加快对外经济合作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我市还将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提供对外劳务、承揽国际工程及境外投资、海外并购、引才引智等综合服务的对外经济合作服务平台。

  合肥水运港、合肥国际内陆港、合肥航空港、合肥跨境电子商务港、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合肥对外经济合作服务平台等八大平台建设正在等高对接中“提档升级”。

  圆满收官“十二五”,精准发力“十三五”。未来五年,我市将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建设开放平台,畅通开放通道,创新开放模式,加快构筑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打造开明开放、接轨世界的国际化城市。

  记 者 手 记

  对外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从1984年合肥市设立第一家外商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到目前已有58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来我市投资;从落户合肥的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ABB公司,到如今引入3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合肥开放型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令人欣喜的是,“十二五”期间,合肥发挥经济比较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一大批“合肥造”太阳能光伏、电子及家用电器、轻纺等产品搭载“合新欧”走向欧洲市场;合肥建成内陆航运中心,实现通江达海,利用长三角一体化通关优势,集装箱经上海直接登上国际远洋货轮……至今,合肥与200个国家或地区有贸易往来。如此,面对外需不振、经济下行、出口竞争优势削弱等不利因素,我市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添活力,把“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品牌推向全球。

  当下,跻身“长江经济带”,踏上“一带一路”,合肥一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双节点城市,再度迎来开放发展新机遇。机遇,千载难逢;使命,催人奋进。新常态孕育新发展,新发展呼唤新思维。合肥未雨绸缪,正发挥“双节点”城市功能,高水平打造国际化开放平台,培育国际化企业,集聚国际化人才,持续深化国内外合作,加快培育合肥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合肥对外开放的道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稳。(信息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