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是木材大省,这么多年来却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市场;而山东临沂注重市场开发,变成全国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基地;广州没有林木资源,却发展成为家具出口大省。黑龙江省与广东、山东的差距,不在资源上,而是在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上。”
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陈永昌对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表示,黑龙江是最早解放的省份,计划经济学得早,计划经济体制给黑龙江留下的思想观念影响非常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黑龙江要改变,必须从思想意识上、从根本上改变。
打造龙江经济升级版的当务之急是补短板
“一个省的GDP总量好比是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最短那块板决定的。”陈永昌认为,黑龙江打造龙江经济升级版的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做强长板。目前,黑龙江经济有四块短板。
第一块短板是民营经济、非公经济比重太小。陈永昌说,受计划经济影响,黑龙江国有企业数量多,国企改革迟迟到不了位,影响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活力。
“国有经济比重太高,因为很多领域是国企垄断的,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陈永昌对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表示,虽然黑龙江近年来一直努力发展非公经济,现在民营经济占GDP总量已经超过一半,自己和过去比有进步,但和南方发达地区比,差距仍很大。“浙江的非公经济达到将近90%,我们相比它们相差近40个百分点,我们能不落后、能没有差距嘛。”陈永昌说,黑龙江只有把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起来,提高非公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才能增强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活力。
第二块短板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比重太低。“黑龙江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三产现代服务业先天不足,发展太慢。”陈永昌对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表示,黑龙江最终的产业定位是:智能高端制造业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富省。“所以现在看,现代服务业是短板。”他说。
第三块短板是工业结构中传统制造业比重太高,高科技产业比重太低。陈永昌说,传统制造业市场严重萎缩,黑龙江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制造业需要改造升级,升级的方向就是《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用“互联网+”解决智能制造,让制造业脱胎换骨,变成高端制造业,黑龙江才能凤凰涅 ,重生发展。
第四块短板是市场意识差。陈永昌认为,黑龙江受计划经济影响,只是开发资源,吃资源饭,不会搞市场开发,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这样会越吃越穷,守着资源要饭吃。“浙江义乌什么资源都没有,改革开放之后搞市场经济,从小纽扣做起,小商品大市场风靡全国,这就是市场带来的魅力。黑龙江就缺这个。”
变革图存,能源产业期待再释放
“6月,黑龙江省对龙煤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任董事长来自黑龙江省最大的投资公司,有煤矿工作经验,是复合型人才;党委书记在煤炭企业工作40多年,对行业发展十分熟悉;新任总经理只有40多岁,年纪轻干劲足。现在老中青结合,致力于企业摆脱困境,实现加速发展。”龙煤集团总会计师宋云飞对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说。
据宋云飞介绍,龙煤集团新班子上任后,首先进行了内部改革。成立了人力创业培训中心,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全部进入,重新竞聘上岗。进入中心每月只开一千多元的基础工资,中心有三年过渡期,期间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如果三年内不能上岗,只能自己找出路了。这使集团上下紧迫感大增,全力投入到企业的脱困和发展之中。
同时,黑龙江省加大了对龙煤集团的扶持力度。宋云飞说,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先后主持参加了七次关于龙煤集团的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各个部门牵头的七个龙煤改革脱困推进组,并马上进入到紧锣密鼓的工作中。
“哈尔滨一家企业欠我们1.8亿元货款,拖了一年多不还,在账款清收组的督办下,顺利收回了欠款。同时,账款清收组还协调外省相关部门帮助清收欠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宋云飞说。
龙煤集团的市场开拓也不断突破。“哈尔滨燃料公司通常一年需要原煤160万吨,过去只用我们的原煤30万吨,外进达130万吨。如今,各大城市的环保压力很大,龙煤集团利用自身煤质好,对改善环境有帮助的优势,一举拿下130万吨的任务指标。”宋云飞说,规模上来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也降下来了。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了解到,大庆与四大煤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也正努力通过改革和转型,以期尽早摆脱当前困境。
今年,黑龙江省对大庆市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并给予了相应的经济支持。其中3家企业获得省里扶持资金2798万元,三家企业获得省里支持重点工业项目资金3594万元,另外黑龙江省里还借给大庆省级工业企业贷款周转金1.1亿元。
大庆工信委副主任崔天久向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介绍,针对现实经济发展和未来结构转型,大庆确定了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如今沃尔沃汽车与15万吨丙烯项目已经投产,其中15万吨丙烯项目将产生40亿元左右的产值。此外,大庆还与黑河一家公司签订了边境油品储运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合作框架协议,将把经过一次加工的汽油、柴油通过黑河运到大庆进行化工产品深加工。大庆每年将得到近500万吨左右上游产品,项目预计是2016年6月份开工,这些项目将进一步夯实大庆石化基地的基础。
石墨烯作为一种高科技超纳米材料,具有耐腐蚀、耐磨、耐高温等优点,将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国内外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鸡西发改委副主任亚嵩向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介绍,鸡西已探明的石墨资源储量(矿石)约5.4亿吨,远景储量达8.5亿吨,居亚洲之首。鸡西市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石墨资源,成立了全国首家石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了省级石墨产业园区和国家级石墨产业检测中心,引进了中国宝安等知名企业落户鸡西,石墨企业已经发展到32户,石墨选矿能力达到30万吨,深加工达到8.2万吨,目前,鸡西市已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石墨之城的称号。
鸡西市还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引进了中粮、娃哈哈、福娃等国内比较知名的企业,开发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目前鸡西市的食品检测面积达到了495万亩,规模以上绿色食品龙头企业87个,年加工量350万吨。
“我觉得我们从当前的险恶环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冲出来了。”乾丰能源集团总经理张琳对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介绍,乾丰能源集团如今已经找到了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在煤炭深加工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张琳介绍,焦炭生产会伴生煤气,过去都排放了,对环境是一个负担,乾丰能源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煤制天然气产业开发,通过收集、加工做成LNG,实现废物再利用,做成循环经济。“LNG市场很好,可以广泛应用到工业与民用各方面。现在,双方已签订了正式合同,相关省市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看好企业的未来发展。”
日前,七台河宝泰隆有限公司100吨石墨烯项目正式开工奠基。宝泰隆公司通过此项目,从传统煤化工向新型有机化工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也为七台河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再添助力。
“通过这次危机,自然淘汰了一些落后产能,有利于行业的未来发展,我们有资源、有技术,如今又有了资金支持,相信我们能够东山再起。”张琳信心满满的话,传递出身处寒冬的黑龙江能源产业正在经历的刮骨疗伤和未来希望。
寒冬考验着人们的耐心,低谷更孕育着新的生机,黑龙江能源产业在变革图存和转型发展中,期待再释放。
寻找培育新支柱产业
飘飘洒洒的雪花,带来的除了寒冷,还有广大冰雪旅游爱好者,黑龙江省的冬季旅游旺季到了。有着避暑胜地和冰雪之冠美誉的黑龙江,今年前三季度,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816.23万人次,同比增长22.3%;实现旅游收入1007.86亿元,同比增长35.58%。
旅游的热度似乎冲淡了黑龙江经济的一些寒意,为了应对能源困局,黑龙江正着力打造龙江丝路带和旅游、绿色食品等产业,力争黑龙江经济早点冬去春来。
今年1月份,来自全国23个省的175家重点旅行社和5大知名旅游电子商务的代表齐聚黑龙江,省长陆昊亲自做“导游”,推介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陈永昌对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表示,“由此可见,黑龙江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强烈意愿。”
陈永昌认为,黑龙江拥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天然优势,旅游是一条产业链,依托这些资源,做足旅游文章,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拉动十分可观。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在采访中了解到,自去年以来,黑龙江为了发展冬季冰雪旅游与夏季避暑旅游,在丰富旅游产品组合、改善景区软硬件建设、加强营销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两次举办全国百强旅行社龙江行、中青旅联盟龙江考察推介活动,借助多年积累的夏季整体性生态化、冬季冰雪旅游优势,挖掘释放地理位置中的北极东极元素、俄罗斯边境游等方面的独特旅游资源潜力。
黑龙江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也是空前的。过去,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三座高山雪场条块分割,各成一体,雪道不连,缆车不通。去年12月,通过整合,终于实现了三山联网,开创了亚布力高山雪道整体连通的历史,使旅游资源与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今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旅游收入1007.86亿元,增长35.58%,成为黑龙江经济中强劲的增长动力。
“绿色食品是黑龙江发展潜力最大、成长性最好的产业,黑龙江省要全力以赴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省长陆昊十分看好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前景。
“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省和第一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黑龙江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适中,光、热、水同季,有利于农产品干物质积累;耕地集中连片,土质肥沃,微量元素、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10倍;因为纬度较高,冬夏温差大,可以有效抑制植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每年土地有一半时间处于休耕状态,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和七分之一,是发展绿色食品的‘宝地’。”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白雪华对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如数家珍。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了解到,为了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黑龙江频出大手笔,接连出台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与措施。对于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也更加具体,对于首发股票上市的省内注册食品企业,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以及获得“中国质量奖”和“中华老字号”称号的食品企业给予奖励。为了加强绿色食品品牌宣传、培育和塑造,黑龙江省每年投入5000万元,统一组织食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进行品牌推介,集中宣传黑龙江食品品牌。为了抢占先机,黑龙江省政府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营销网络的建设。现在,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已经延伸到主流超市和社区,产品销量和市场覆盖率都有了很大提高。在黑龙江省经济整体低迷的情况下,绿色食品产业正以其良好的品质和口碑,展现出勃勃生机。
去年,黑龙江提出打造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调研组在采访中了解到,“龙江丝路带”建设得到中央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已成功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的“中蒙俄经济走廊”。
“要抓住这个机遇,认真去做,黑龙江还是充满希望的。”陈永昌认为,“龙江丝路带”建设将成为黑龙江沿边开放和经济发展一个强有力的新增长点。(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