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运行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结构优、运行稳”的良好态势。工、商、建、运、服各业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长春市民营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呈现如下特点:
1、民营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108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223亿元,平均增速19.5%以上;2007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913亿元,同比增长31%,净增690亿元,比计划增速提高2.5个百分点,比前五年平均增速提高11.5个百分点,占全省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48%。
2、民营经济贡献率大幅提高。民营经济上缴税金从2002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6.7亿元,占全省上交税金36.2%,平均增速22.5%以上;2007年完成61.6亿元,增长32%,净增14.9亿元,比前五年平均增速提高9.5个百分点。占全省上交税金总额的34%。
3、民营经济队伍不断壮大。一是民营企业户数比2002年有大幅度的增加,2006年达到了38354户,占全省总户数的54.6%;2007年达到40570户,增长5.8%,占全省民营企业户数的53%。二是个体工商户2006年达到了27万户,占全省总户数33.7%;2007年达到29.35万户,增长9.%,占全省总户数34%。
4、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拓展。规模以上企业由2006年的1348户增加到2007年的1499户,净增151户,增长11.2%。目前工、商业及混合集团超亿元企业已达到了100户,其中:工业29户、商业68户、混合集团3户(中东、远东、正业)。其中:1-10亿元企业91户,工业27户、商业64户;10-50亿元8户,有皓月、金锣、欧亚、中石油长春公司、伊通河石油及3户混合集团;50 -100亿元企业1户(通钢)。
5、民营经济安置就业功能不断提高。“十五”期末,全市共有558户国有企业完成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盘活有效资产223.8亿元,安置职工22.9万人。近两年来,我市又有211户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从2002年的91万人达到了2006年的123.8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41.9%。;2007年从业人员达到133.11万人,增长6%,占全省从业人员的41%。
二、民营经济腾飞工作情况
为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振兴,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完成省政府给我市确定的腾飞目标任务。全市上下在充分提高认识、全面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指导、积极培育、强化服务、整体推进的原则,在责任落实、平台建设、服务体系、措施保障等方面,突出思路创新、内容创新、工作创新,不断推进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全面实现了2007年腾飞工作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快企业成长步伐,促进民营经济规模总量上的腾飞。我们改变以往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上,没有主次抓、笼统无序抓的做法,在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谋划、引进一批资源加工型、配套型和外向型项目的基础上,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实施培育“做强做大型、成长型、龙头带动型、创业型”四类企业发展工程,促进大中小企业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培育一批做强做大型企业,重点培育中东、皓月、长瑞、吴太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集团,促其迅速做强做大,带动全市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打造一批“产业航母”。主要采取助力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尽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二是扶助一批成长型企业。我们启动了实施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对进入全省计划的259户成长型企业从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利用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地域优势和优惠政策,促进成长型企业不断壮大。259户成长型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上缴税金、实现利润等指标同比均有大幅增长。
三是培育一批龙头带动型企业。依托我市重点产业,大力扶持培育以汇锋集团、轿车消声器厂、长春金锣、广泽乳业、吉联商软、金豆集团等为代表的民营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在当地财政起支撑作用的纳税大户,打造产业龙头;依托我市科技和品牌优势,培养一批以当代信息、鸿达科技、温馨鸟等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科技领域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发展前景好的优强企业。
四是抓好创业型企业。着眼于解决就业问题,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从创业政策、创业资金、服务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同时,积极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优势互补,实现专业生产,品牌经营,向“专、精、特、优”方向协调发展。
(二)积极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民营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借鉴我市高新、经开两个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我们采取多种方式为民营企业搭建发展平台。
1、拓展开发区平台。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完善省级开发区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0个,省级工业工业集中区8个,规划控制面积1866.8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4.34平方公里,已进入企业6505户,其中:绿园区、二道、双阳等区争取省级开发区6个,新增土地220平方公里,已进入企业1820户。二是扩大原有经济开发区地域范围和规模。如:宽城区把南广、站前、东广、新发、群英等5个办事处和一个兰家镇纳入经济开发区范围,增加面积45.2平方公里。组建省级开发区的,可享受土地出让金返还80%以及增值税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值税当年可按区级留用收入50%的资金额度对企业进行奖励等政策。
2、搭建创业孵化平台。2007年全市建设孵化基地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标准厂房100万?O。各县(市)区政府,为民营经济发展,在搭建平台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推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到2007年末,全市规划建设和已具雏形的创业孵化基地22个,占地面积390.03万?O,建筑面积203.76万?O,实际完成建筑面积121.11万?O。其中工业孵化基地17个,规划占地面积301.82万?O,建筑面积159.26万?O,实际完成建筑面积93.36万?O。全部由县(市)区完成的非工业孵化基地5个,规划占地面积88.21万?O,建筑面积44.5万?O,实际完成建筑面积27.75万?O。目前,工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68户,协议入驻61户,入驻率达到53.0%,可安置就业13300人,达产可实现产值58.3亿元。非工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520户,入驻率80%,已安置就业3000人,预计达产可实现产值1.75亿元。
3、搭建产业集聚平台,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结合我市及各县(市)区的区域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君子兰、双阳梅花鹿、二道区物流和铁艺等产业搭建平台,科学规划和有计划地推动小企业向集群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层次和结构优化上的新突破。其中的重点:
一是培育长春汽车及零部件省级民营经济产业聚集区,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品生产,汽车物流、汽车科研等,全力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出口基地建设,培育1000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尽快把我市打造成国际汽车城。
二是培育长春君子兰产业省级民营经济产业聚集区,突出建设两个基地,一建设占地10公顷、总投资2000万元的长春市兰家君子兰花卉产业园宏大种兰基地。二建设占地50公顷、总投资8000万元的长春市二道区君子兰产业基地。同时,建设占地6.7公顷、总投资1.4亿元长春君子兰花卉交易中心和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1.27亿元的中国长春现代农业博览园•君子兰展览中心。培育100亿级君子兰产业集群。
三是培育二道、宽城物流产业集群,利用优惠政策,加大引导力度,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培育50亿级物流产业集群。
四是培育市场集群,努力抓好四季青综合市场、中东生产资料市场、江山装饰装潢材料市场等特色综合市场集群。
五是发展商业集群,依托已有的远东批发、重庆路、桂林路、红旗街等商业集中区,完善提升特色街路,形成产业、企业和创业者的区域性和群体性发展。目前,我市城区已完善和提升了各种特色街路74条,总长147公里,聚集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9710户。其中:朝阳区完善和提升各种特色街路42条,总长120公理,聚集企业及个体工商户900户;南关区14条创业路、8条专业街总长16公里,聚集企业及个体工商户2400多户,仅岳阳街的地板一条街,聚集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即达163户,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6亿元;二道区临河街的铁艺一条街,聚集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10户,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亿元。目前这些街路共安置下岗人员1.5万余人。
六是发展楼宇经济,目前全市共有大型商务楼88幢,总建筑面积130万平米,入驻企业2000余户,营业额达100多亿元,纳税6亿元。
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已形成了具有长春特色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万荣集团、高新内饰件、汇锋集团、华航集团和长久实业等190余家企业为龙头的汽车产业和现代物流集群。以大成、皓月、正业和金锣等150余家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吴太集团、西点药业和跨海药业等110余家企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吉联商软、金鹰电脑和长白实业等180余家企业为龙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目前聚集区、工业集中区年底营业收入超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户,其中:综合集团3户(中东、远东、正业)、工业29户、商业68户;10亿元以上企业8户;50亿元以上企业1户、100亿元以上企业1户。
4、建立各种基地平台。我市结合实际,建立了一批适应各类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基地,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朝阳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大成玉米的粮食深加工产业基地;双阳区的生物制药、文化印刷产业基地;绿园区的模具、纺织产业基地等。到目前为止,我市各类基地共有33个,计划投资35.9亿元,占地1604万平米,建筑面积962万平米。这样有特色的基地建设为进一步争取省级开发区奠定了基础,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积极参与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壮大民营经济队伍。“十五”期末,全市共有558户国有企业完成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盘活有效资产223.8亿元,安置职工22.9万人。近年来,我市又有211户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如长久实业、第一光学仪器、印刷机械、长运集团、中远集团、长瑞冲压件等企业。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我市民营企业的参与,使改制后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如中东、皓月、福耀、升汇等集团积极参与房地产、药品经销、木材、劳保用品、纺织、化工等行业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通过招商引资,盘活了如长拖、长铃、衡器、铁塔等国有企业,拓宽了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今后,我市还将继续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组织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洽谈会、对接会等办法,拓宽参与的领域和行业,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形成新的发展机制,解决大量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整合闭置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全市民营经济腾飞目标的实现。
(四)狠抓项目建设,促进民营经济新的增长。为实现民营经济腾飞,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工业项目建设为中心,市经委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项目共有1075个,总投资额815.6亿元。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500—1000万元的项目125个,投资8.4亿元,1000—5000万元的项目548个,投资135.4亿元,5000万元—1亿元的项目231个,投资136.8亿元,亿元以上项目171个,投资535亿元。对项目的跟踪、调度和落实,我们采取了“四定、一保”的有效措施,即对各县(市)区、开发区的项目“定处室”、“定人员”、“定期限”、“定责任”专门负责,最终实现“保进度”。其中:绿园区落位民营经济项目140个。(工业项目115个、地产项目15个),新引进落位工业园区的100个工业项目,现已全部开工,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1.7亿元,占全年预期目标的52.5%。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强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五)推进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全面发展。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下,2007年,全市继续深入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多就业”活动,以创业促就业、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小企业家为目标,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努力构建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使各类创业主体在创业活动中,各显其能、各展其才,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开创了创业环境优良、融资畅通、服务体系完善、扶持政策到位的创业工作新格局。2007年,全市新创办中小企业2216个,新增个体工商户23500户,新增就业人数2.11万人,创业基地达到53个,培训人员1.39万人次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采取了如下保障措施。
1、加强责任落实,建立有效的组织制度保障
一是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由市经委、统计局、工商局、国税局和地税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长春市促进民营经济腾飞工作领导小组。在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设立了具体工作办公室,建立了定期调度会议、通报情况、解决问题和定期统计发布信息的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加大目标责任制落实。将省里下达的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缴税金、企业户数、规模以上企业户数、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创业指数等六项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开发区的业务主管部门,市政府与15个县(市)区、开发区签订了完成民营经济指标包保责任书。
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我市把发展民营经济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全市民营经济三年腾飞目标是钢性指标、是硬性任务,各责任单位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年终考核各部门和县(市)区、开发区年度民营经济腾飞目标完成情况,实行一票否决。
四是贯彻落实中小企业统计报表制度。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根据省统计局、中小企业局的联合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民营经济腾飞统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吉林省中小企业统计报表制度》精神,我市及时召开了长春市中小企业统计年报工作会议,明确了抓实基础工作,按照规定的上报期次、时间方式,定期组织调度和数据录入、如期上传报表;确保统计年报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维护年报统计数据的严肃性;统计年报完成情况及相关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创先评优考核的重要依据等要求。目前,统计调查工作正有序进展。
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多渠道保障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协会及各类专业委员会已达23家,民营中介组织500多家,涵盖财务、税务、法律、咨询、培训、评估、认证等18个门类。民营担保公司相继成立。
强化融资服务。现在我市已建立各种担保机构20户,其中民营资本出资的担保机构为13户。20户担保机构资本金总额已达到10.3亿元,可为企业提供50亿元的贷款担保,至三季度末,全市担保机构累计为7117户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了贷款担保,累计担保贷款资金总额41.9亿元,担保余额为11.7亿元。今年,我们在融资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尝试,拓宽了融资渠道。一是针对创业者和小企业,由市经委(中小企业局)、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营业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省中东信用担保公司,联合推出了针对小企业和创业者小额贷款担保的“贷捷利”合作项目,小额贷款总额约为2亿元,每笔额度为1000元—30万元,手续办理时限,最短为半天工作日,最长为10天,此贷款具有额度小、周期短、审批程序少、时间短、反担保方法灵活多样、贷款服务对象多等特点,可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二是加大了银企合作的力度。采取各种办法和金融部门进行合作,企业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包装项目、签订合同,赢得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开发行、农行和其它商业银行共融资7.1亿元,其中绿园区在开行争取贷款3亿元,朝阳区争取金融机构贷款2.3亿元,九台市争取金融机构贷款0.8亿元。三是采取大厂帮小厂,一厂帮多厂等方式实行互相担保,以及采取行政式或通过亲情与友情帮助民营企业找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担保融资等方式,融资3600多万元,这方面二道区做的较好,用这种方式帮助融资408万元。四是建立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发展资金,近几年,我市每年拨款500万元作为发展民营经济专项资金。今年,我市拿出2000万作为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为进一步加大了对民营企业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各县(市)、区政府在这方面也都有较大突破,六区四县共拿出919万元建立专项基金。其中:朝阳区219万元、宽城区200万元、经开区500万元。同时,我市还力争多渠道、多形式地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积极向国家申报年产5万吨秸秆压缩饲料等4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210万元;向省申报中小企业贴息34项,获得资金支持556万元。
强化技术服务。在产业集中度较高或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的地区,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试验、推广及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等公共技术支持系统,全力扶持汽车产业、君子兰产业、大成集团食品加工业和天药集团技术平台建设,培育各类技术服务机构,为企业技术援助、自主创新、品牌创建提供服务,解决产业或区域企业面临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一是培育申报了长春光电编码器技术研发测试中心等5个国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是红光实业等9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浅能的企业,作为研发机构建设的重点通过了省局验收。三是开展科技企业对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其中由长春市世范水处理设备厂孙世范发明的节约型电子水处理器,已经和长春市地兴腐植酸厂正在洽谈合作中,协商联合生产推向市场。四是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性服务工作,目前已建立了256户技术创新企业及项目情况档案。
强化人才服务。我们同市委组织人才工作处合作,建立人才信息库。针对企业需求,发布人才供给信息,对企业需求的特殊人才,利用猎头公司,加大引进力度。特别是为支持机关干部、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人员,离岗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工作,我们还与组织部联合选派了177名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到成长型民营企业中服务。同时,我们还将建立人才评估机构,做到有什么样的企业就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强化信息服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长春网”运行良好,已在十县(市)区内实现联网,扩大了覆盖区、完善了信息服务功能。今年对委内资源进行了整合,实现了“五网合一”。加强了政府与企业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为准确快捷的为企业服务,指导和引导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搭建了信息平台。目前,我市259户成长型企业约有40%的企业有自己的网站,约有70%的企业有自己的网页,约有90%的企业有自己的电子名片。其中:榆树市为强化信息服务,投资近10万元,完善了榆树市中小企业网站,免费为企业提供信息,免费为中小企业上网宣传,目前榆树市中小企业上网达到三分之二。
强化法律维权服务。依托长春市软环境办、长春市中小企业法律维权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依法维护小企业合法权益,提供有关法律法规咨询,协助中小企业处理各种法律业务和诉讼事务,为广大农民工和在长外地企业提供创业过程中管理服务和法律服务。重点实施了以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工程”。我们组织百名企业管理人才、百名法律人才,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管理和法律咨询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已有130多家企业与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签约,建立了长期咨询服务的合作关系。今年共为企业代理诉讼非诉讼案件5件,为企业解决疑难法律问题7件,提供咨询46件,为企业提供法律培训和讲座3次,培训人数350人。
强化培训服务。围绕“万户小企业、万名小老板” 培育计划,我市建立和完善了52个创业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国家省和市相关政策,发挥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采取校企联合培训、委托培训和企业自身培训等方式,集中有效地开展全方位培训,特别是我们积极推广蓝梦集团、中东集团、中韩模具等技能培训和专业培训的成功做法,引导企业结合实际,到基层、到农村进行具体专门或专业培训。今年各级政府出资,利用集中培训、分期指导等方式,对各类人员实行免费培训。全市共组织培训班194期,培训31569人次。其中:创业者培训12878人次,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6249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0102人次,孵化基地相关知识培训82人,创业小老板培训180人,职业经理人培训200余人。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了各类人员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
强化管理咨询服务。目前,全市共有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5个,服务站所36个,各类中介机构797户,已经形成了我市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在全市十大产业领域重点建立健全了30个左右行业协会,引导协会为企业发展诊脉、开展培训和“专精特新”产品评定工作。指导企业自创品牌,组织企业申报了3个国家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20个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以及3个国家免检产品等工作,对获得省级以上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予以一定的奖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组织企业积极参加“东博会”、“中博会”、青岛APEC技展会和香港中小企国际市场推广日等国内各类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等活动,为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开拓市场等提供大力扶助。
3、优化环境,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
一是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今年,我们在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以及市财政、工商、税务等24个部门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的同时,重点对58条优惠政策进行了修改补充,增加了13条。各县(市)区,也结合本地实际,在贯彻市委市政府发展民营经济政策基础上,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降低创业门槛”、“创业奖励”、“政策环境”等新的135条优惠政策。同时,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把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有效地落到了实处。
二是在优化软环境方面。我市推广了朝阳区一站式办公,办公联网自动化、办事公开化,建立为企业服务的“联系卡”和热线电话;公安局为企业在银行提款护航,民警休息日登门为企业检车;经济开发区项目审批缩减工作日,海关简化购买发票程序;农安县规定的“企业宁静日”等好的作法。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上设专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