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灾情就是命令。无论是当地无线电管理的“正规军”,还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组成的补充力量,都在第一时间进入抗震救灾的“战斗序列”。
时间就是生命。在公众移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他们用无线电波织就了一张应急通信网,架起前后方沟通的桥梁,为灾区指挥调度、军民航空和公众通信保驾护航。
地震引发的无声集结令
4月20日8时刚过,雅安市无线电管理处(以下简称“雅安市无管处”)技术人员汪建洲在家睡了个懒觉,正准备去热几个馒头当早饭,突然觉得整个房子都在晃动,人站都站不稳。“地震了!”汪建洲拿起手机,边往外跑边给领导打电话,但手机已经打不通了。“必须马上赶到单位随时待命。”跑到楼下的汪建洲骑上自行车就往雅安市无管处赶。
平时20多分钟的路程,汪建洲只花了10来分钟。当他赶到办公室时发现,由于停电,基地台已经无法使用。他立即打开手持对讲机,通过无线电应急通信网络呼叫雅安市各区县。芦山县、汉源县、石棉县、天全县、泸定县、雨城区应急办一一应答,告知应急通信良好。然而,对讲机里却迟迟没传来宝兴县应急办的声音。
正当汪建洲忙于呼叫雅安各个区县电台并与市应急办取得联系时,雅安市无管处主任毕兴无也已经在前往单位的路上。地震来袭时,他刚吃完早饭,随着人群跑下楼后,又急忙上楼回家取了公文包就往单位赶。一路上,他试图用手机拨打分管领导和单位员工电话,但始终联系不上。
地震发生后短短1个小时,雅安市无管处所有工作人员在电话无法接通的情况下都自发赶到单位。毕兴无在到达办公室后立即部署抗震救灾无线电保障工作。他一方面要求技术人员继续与各区县保持联系,随时汇报灾情,另一方面通过固话与分管领导雅安市经信委副主任谭克强取得联系,立即启动了无线电应急预案,将无委办贮备的应急通信设备交给市应急办,用于雅安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展开抗震救灾的指挥调度。
在技术人员报告芦山县受灾严重,宝兴县还是毫无音讯后,毕兴无意识到现有的应急通信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救灾指挥需求。他立即与雅安市通信服务部联系,让其派人紧急赶赴成都采购50套手持电台和10套车载电台。当天下午4时,这批设备被运回雅安,无委办的技术人员对60部电台逐一写频,终于在晚上9时将这批设备交付雅安市应急办使用。
8小时应急通信网支撑
4月20日11时,在与宝兴县中断通信3小时后,毕兴无决定带领两名技术人员前往重灾区检测应急通信网络。他们携带了8套手持电台、3部车载电台,从雅安出发,途经芦山县时道路受阻,又折向天全县,试图前往宝兴,再次因道路中断受阻。沿途,技术人员一直对无线电应急通信网路进行测试,除个别山隘险峻处信号较差,大部分地区话音清楚。
“在公众通信阻断的情况下,雅安市无线电应急通信网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毕兴无表示,“可以说,至少在地震发生后8小时内,无线电应急通信网络成为救灾第一线与市应急指挥中心通联的重要支撑,为相关部门救灾指挥调度提供了有力的通信保障。”
据毕兴无介绍,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无线电办公室利用国家无线电抗震救灾应急通信专项资金在雅安建立了无线电应急通信网络,信号覆盖了整个雅安地区以及成都、乐山、眉山等周边城市。雅安市无管处负责该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整个网络的主干网由两个超短波中继台提供主要支撑。一个位于天全县境内海拔1800米的罗汉山,另一个则架设在汉源县海拔3200米的轿顶山上。这两个中继台都配有后备发电机和蓄电池。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公众网和长途光纤中断的情况下,在网络信号覆盖的区域内使用无线电台接入,能迅速了解情况和指挥应对处理。
“就在地震发生的3天前,雅安市无管处刚对位于汉源县轿顶山上的中继台进行了维护。”毕兴无说,雅安无管处在此前进行日常监测时发现,轿顶山中继台转播的信号比较差,听不清楚声音。于是在4月17日派出技术人员对该中继台的天线衰减情况、台站性能进行了检查,并安装了两台自制的滤波器以优化信号。经现场维护调试后,语音完全清晰。
“这次调试为雅安市无线电应急通信网络灾后启用和良好运行打下基础。”毕兴无表示,“目前,雅安市无管处技术人员对无线电应急通信网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听监测,确保网络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全方位救灾无线电保障
当毕兴无一行带着设备奔赴重灾区时,四川省无线电办公室监督检查处处长王益民终于与留守雅安负责通联的谭克强取得联系。在获知当地应急通信设备不足后,他立即请示上级领导,紧急调拨20部电台连夜赶赴灾区,于4月21日清晨6时将这批设备送到了雅安市委秘书长戴华强的手上。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成都,投入四川省抗震救灾无线电保障工作。
“地震发生后,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迅速和我们联系,紧急部署抗震救灾期间的无线电管理工作,要求动用一切资源,保障抗震救灾无线电通信安全。”王益民表示,“省无线电办公室也在第一时间进入了抗震救灾备战状态。”在四川省经信委的指挥下,四川省无线电办公室立即启动了省无线电应急预案,重点保障灾区的机场和航路航空专用频率,公安、武警等部门专用频率的使用安全,以及保障公众移动通信频率的正常使用。
随着四川芦山“4?20”地震救援工作的展开和持续推进,军队和民航迎来飞行高峰。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4月22日16时,民航出动保障救灾相关工作飞行88架次,空军出动救灾相关工作飞行95架次。这给航空用频需求和用频安全带来严峻考验。为此,四川省无线电办公室和军队、民航一起成立了军地抗震救灾电磁频谱协调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抗震救灾期间军地用频和航空保障。同时,四川省无线电办公室还启用了全省各市(州)固定监测站,对通用航空频率实行保护性监测,保障航空专用频率安全。“在一些没有固定监测站的地点,我们派出了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驾驶移动检测车,携带相关设备进行野外监测。”王益民说。
在进行监测时,技术人员发现除了已经报备过的军队无人机,包括测绘部门、救援单位、保险公司以及一些科技公司派出的无人机在雅安地区大量出现。“这些无人机拍摄了大量灾区影像,为救援工作提供了帮助。”王益民说,“但是由于国内无人机生产标准不统一,使用频率比较混乱,很容易对军队、民航的正常飞行造成干扰,再加上雅安地区地形复杂,雾多风大,能见度低,飞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这一情况引起四川省无线电办公室的高度重视,迅速上报至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所有使用无人机的单位都必须报省经信委申请频率,以便管理,确保航空运输安全。
应急演练变成救灾实战
如果说芦山地震后,无线电管理部门打响了抗震救灾的无线电保障攻坚战,那么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则把一场无线电通信演练变成了遭遇战。
地震发生时,四川省100多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正在向成都金港赛道集结,按照原定计划他们准备前往绵阳山区开展跨区域无线电通信应急演练。中国无线电协会业余无线电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陈平说:“真是太巧了,谁也没有想到,演练竟然变成了实战。”
在四川省应急办的统一指挥下,已经集结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中。在赶赴灾区的同时,爱好者们立即决定把演练活动主电台“BY3CQ”设成救灾专用呼号,将3855kHz、7050kHz和14270kHz三个业余无线电频点用于灾区通信,呼吁所有爱好者在这三个频点上保持静默。
4月20日上午10时,第一批进入灾区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成功在芦山架设超短波中继台,成为雅安和芦山应急通信网的重要补充。同时,他们以芦山为中心深入乡镇展开搜救,帮助当地建立应急通信网络汇报灾情。
在两天的紧急救援后,随着雅安应急通信网络运行正常,公众移动通信逐渐恢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自觉地撤离了灾区,并通过电台、互联网向全国无线电爱好者发出呼吁——“灾区各种救援力量充实,为了不给救灾增加负担,希望大家不要自发前往。(信息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