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
我市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工业是城市经济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我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历史责任。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动工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转变是“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4.1 产业优化升级
全面实施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产业跃升步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进一步扩大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轨道客车和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三大优势产业规模。以一汽集团为依托,以高新区、经开区和汽开区为主要载体,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升级,以长客股份、长客装备为依托,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为主要载体,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升级。以大成集团为依托,以长东北生物产业园为主要载体,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
4.1.1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4.1.1.1 整车规模升级
今后5年,要把实现属地整车最大生产能力300万辆、打造世界级汽车生产基地和汽车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创新高地的目标,作为全市汽车整车规模升级的总任务、总纲领。调动各方力量,集中有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汽车产业质量提升、增量提速,实现跨越。
到2015年,全市整车最大生产能力达到300万辆,产值达到5500亿元左右。产值1000亿元以上整车企业2-3户,产值500亿元以上整车企业2-3户,产值100亿元以上3-4户。
形成20万辆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6%左右。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生产研发基地。把长春打造成为中高端车为主,轻型车、小排量车为辅、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并存的世界级汽车生产基地和集人才培养、技术开发、自主创新于一体的汽车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的创新高地。
4.1.1.1.1 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分析实现路径,明确重点任务,即:搭建“三大平台”、实施“四大工程”、推进“五大项目”。
1.搭建完善生产要素保障平台
完善服务整车扩能生产所需的煤、电、油、水、气、运等要素保障平台。启动建设和完善为整车服务的物流网络、道路交通网络,环城高速公路出口规划修编,为整车扩大规模提供物流支撑;建立和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生产要素供应企业与整车企业动态对接平台,为整车企业扩能生产,提供“点对点、一对一”的服务支撑;围绕整车新建项目,实施供电、供水、供天然气、供热等要素设施的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确保新建项目达产、达效、达量;根据规划,超前对供电、供水、供天然气、供热等要素设施进行配套规划。强化政府在要素保障方面的协调和服务作用,促进汽车整车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2.搭建完善新产品研发平台
建立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优化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整车新产品开发合作平台。省市合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建立新产品开发技术中心。全力支持一汽技术中心做大做强,推动自主品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全力支持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国家级汽车动态模拟试验室建设;全力支持整车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域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的撮合平台、人才拆借平台,推动整车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3.搭建新能源汽车发展推进平台
紧紧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搭建以技术开发、技术储备为核心,以混合动力逐步向纯电动过渡为路径,以政策补贴为补充,以市场资源开放为手段,构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推进平台。依托一汽技术中心建设的混合动力轿车动力总成试验台、混合动力客车动力总成试验台、整车通讯网络开发测试系统和整车道路测试采集系统,开展开发性试验与模拟分析,进一步优化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开发纯电动整车平台。同时,利用国家“十城千辆”新能源公交车扶持计划和新能源乘用车补贴计划,利用试点和进入试点框架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快速发展。启动编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制定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争取在第一时间将长春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重点城市,力争得到国家更大更多的政策支持。
4.实施存量扩能工程
积极鼓励促进一汽大众、一汽轿股、一汽解放在现有设计产能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扩大生产能力。同时,政府扶持,开发市场,制定政策,扩大需求,采取定向采购、定制采购的模式积极支持整车厂扩能。
5.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工程
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整车产品的结构调整,在做精做优中高端整车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政策支持的轻型、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客车。以我市卡车制造基础为支撑,在巩固和发展已有专用车产品的同时,全力推进专用车产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6.实施自主品牌创新工程
积极支持一汽集团在自主创新方面实现突破,全力打造红旗、奔腾、解放等自主品牌,全力支持成本低、排放小、安全性好、舒适性强、功能全、性价比高的自主品牌新产品开发。同时,鼓励一汽客车、华奥汽车加快自主品牌研发步伐,打造自主品牌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7.实施新能源汽车推进工程
依托一汽解放客车公司、一汽轿股公司,加快强混合、普通混合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及产业化。同时,实时关注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电机、动力电池的技术进展情况,加大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的力度,力争在纯电动车关键技术和零部件方面实现突破,继续保持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优势,率先实现纯电动汽车从样品到商品的转化。
8.全力推进“五大项目”建设
根据规划,全力推进一汽轿股二期20万辆整车项目达产;全力推进一汽丰越一期10万辆新建整车项目建设和后续30万辆规划;全力推进一汽通用轻型一期10万辆建成投产和二期10万辆规划;全面跟踪一汽轿股三期、一汽大众100万辆工程准备工作进展。
围绕实现属地整车最大生产能力300万辆和打造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基地及汽车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创新高地的目标,支持一汽集团加强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加大国内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快自主品牌研发生产,不断做大做强。依托一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专、精、特、新”多功能专用车,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汽车零部件深度国产化,促进零部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模块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提高属地零部件配套率,实现整车和配套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打造千亿规模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
4.1.1.1.2 实现路径
1.300万辆生产规模的实现路径
积极支持一汽集团扩建、新建整车项目,在2010年整车生产150万辆计划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形成280万辆的最大生产能力。
即:一汽大众最大生产能力达到100万辆;
一汽轿股最大生产能力达到90万辆;
一汽解放最大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
一汽通用最大生产能力达到20万辆;
一汽丰越最大生产能力达到40万辆。
积极引进新建专用车项目。力争到2015年形成20万辆的最大生产能力。重点发展厢式车、消防车、军用装备车、运钞车、罐式车、半挂车、粮食运输车和畜禽类运输车等生产资料运输车和物流运输类产品车;水泥泵车、水泥拌车、吊车等工程类专用车产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2.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
以多种技术路线并存、节能和替代并重、过渡和转型兼顾的“三纵三横”(“三纵” 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开发技术路线,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根据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从技术上,优先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逐渐向纯电动车过渡;从车型上,从公交车、公务车向乘用车过渡,在承担主体上,全力推动一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大力促进一汽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巩固“强混”优势,扶持“中混”、“弱混”发展,使“奔腾”混合动力小批量生产能力尽快形成;推进一汽混合动力客车的产业化,加快由样品车向商品车转化步伐;支持一汽以技术中心为依托,建立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指导和引领全市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制造、攻关和评估等工作。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形成官、产、学、研结合模式,集中财力、物力加快技术研发进程。
4.1.1.2 零部件结构调整
今后5年,要将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整车产业发展、解决汽车产业空心化问题的重要支撑,以扩大总量、提高配套、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形成与整车产业竞相发展的整体态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进入主机厂采购体系促进发展。更加注重产品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技术研发支撑,更加注重企业间协作,更加注重企业集群打造,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平台、研发平台、测试平台和加工平台,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人才培训平台、产品交易撮合平台,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到2015年,长春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700户;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1500亿元,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4-5户,超50亿元企业10户,超10亿元企业50户,超亿元企业100户。为属地整车配套零部件企业达到400户,为属地主机厂配套率达到50%。具备与主机厂同步开发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200户,其中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50家。
4.1.1.2.1 主要任务
围绕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目标,搭建“五个平台”,实现“四个转变”。
1.搭建支撑汽车零部件发展的“五个平台”
按照有利于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有利于资源整合,有利于技术创新原则,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发展平台建设。
搭建汽车零部件研发合作平台。依托长春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和条件,搭建有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参加的汽车零部件合作平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破解单一企业技术研发力量不足、人才支撑不够的瓶颈,由政府撮合、政产学研联动,助力汽车零部件产业健康发展。
搭建汽车零部件检测、检验平台。依托长春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检验中心,整合可用资源,优化现有平台,完善检测检验基础设施,提高检测检验能力和手段,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国家级汽车零部件检测检验平台。
搭建汽车嵌入式模块开发平台。依托吉林省汽车电子工程中心,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汽车嵌入式模块模拟仿真、嵌入式软件开发测试技术平台,推动汽车与光电信息企业协作融合,竞相发展,形成特色鲜明、技术领先、功能完备、开放式服务的平台模式。
搭建汽车零部件出口服务平台。依托富奥集团北美零部件中心,构建长春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门户,并以其为载体,为长春汽车零部件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提供服务,推介产品,联系客户,强化合作。
搭建汽车零部件网络协作平台。以长春信息港网络平台为载体,以长春汽车产业协会为主导,建立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建立与域外汽车零部件协会、商会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网络平台解决零部件企业在生产制造、管理中遇到的协作、合作、交流不畅的问题,促进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整体、同步发展。
2.实现“四个转变”
实现企业由单一配套向多元化配套转变。鼓励已进入主机厂配套体系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开发第二、第三配套市场,扩大配套领域,拓宽配套渠道,推动规模化生产。
实现企业由被动配套向主动配套转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计投入和智力投入,从被动地为主机厂加工、生产,向参与主机厂产品开发、同步设计转变,力争成为主机厂新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合作伙伴和工艺实现的执行者,力争成为主机厂产品结构调整和整车创新的引领者,以开发设计巩固配套地位,提升配套比例,加固合作链条。
实现企业由前装配套向前、后装并举转变。鼓励企业在巩固前装配套基础上,紧紧围绕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巨大空间,与汽车销售体系建立联系,确立关系,搭建合作桥梁,推动汽车零部件后装市场开发,扩大市场需求,推进企业发展。
实现企业由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鼓励企业按照全球采购惯例和规则,加快由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进程,优化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售后服务体系,强化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经营理念,促进企业走向世界,做优做强。
4.1.1.2.2 实现路径
为了实现汽车零部件产业扩大总量、提升配套、强化创新、建设基地的总体目标,根据现有基础,结合发展趋势,采用“四个一批”的实现路径。
1.做精做强巩固一批
对已进入主机厂配套体系的200户零部件企业,进行逐一分析,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搭建政府、零部件厂商、整车厂协同交流工作平台,围绕巩固配套地位实施“点对点”研究,确保配套稳固,稳中有升。重点扶持旭阳集团汽车座椅、汽车地毯,富奥集团汽车转向系统、减震器、制动器、离合器、悬架系统,一汽轿股4GB发动机,富维集团汽车内饰核心零部件,启明信息车载系统等产品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重点开发新型油压、车速、转速、燃油、内胎胎压、油门踏板、制动踏板、自动空调、方向盘角度等智能传感器。
开发发动机和ABS两个总成的电控系统诊断仪,同时完成诊断仪远程诊断功能开发。开发比例电磁阀、电机控制器及适应各系统的匹配设计。
2.培育扶持提升一批
在现有零部件企业中筛选技术开发实力强,企业信用好,产品稳定成熟的企业进行培育,按照主机厂生产规范、工艺标准、管理水平、测试要求进行提升,力争进入主机厂采购体系。
3.跟踪对接引进一批
与主机厂协同,跟踪走访为主机厂进行关键零部件配套的域外重点企业,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供货半径,提高配套份额和比例为约束条件,政企合力引进一批核心零部件企业,提高零部件产业的配套质量和配套比率。重点围绕世界500强零部件企业和国内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开展引进工作。重点围绕汽车底盘控制、发动机控制、车载定位控制等领域,锁定引进对象,推进跟踪对接。重点跟踪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三大关键模块项目。
四、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
我市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工业是城市经济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我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历史责任。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动工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转变是“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4.1 产业优化升级
全面实施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产业跃升步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进一步扩大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轨道客车和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三大优势产业规模。以一汽集团为依托,以高新区、经开区和汽开区为主要载体,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升级,以长客股份、长客装备为依托,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为主要载体,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升级。以大成集团为依托,以长东北生物产业园为主要载体,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
4.1.1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4.1.1.1 整车规模升级
今后5年,要把实现属地整车最大生产能力300万辆、打造世界级汽车生产基地和汽车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创新高地的目标,作为全市汽车整车规模升级的总任务、总纲领。调动各方力量,集中有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汽车产业质量提升、增量提速,实现跨越。
到2015年,全市整车最大生产能力达到300万辆,产值达到5500亿元左右。产值1000亿元以上整车企业2-3户,产值500亿元以上整车企业2-3户,产值100亿元以上3-4户。
形成20万辆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6%左右。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生产研发基地。把长春打造成为中高端车为主,轻型车、小排量车为辅、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并存的世界级汽车生产基地和集人才培养、技术开发、自主创新于一体的汽车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的创新高地。
4.1.1.1.1 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分析实现路径,明确重点任务,即:搭建“三大平台”、实施“四大工程”、推进“五大项目”。
1.搭建完善生产要素保障平台
完善服务整车扩能生产所需的煤、电、油、水、气、运等要素保障平台。启动建设和完善为整车服务的物流网络、道路交通网络,环城高速公路出口规划修编,为整车扩大规模提供物流支撑;建立和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生产要素供应企业与整车企业动态对接平台,为整车企业扩能生产,提供“点对点、一对一”的服务支撑;围绕整车新建项目,实施供电、供水、供天然气、供热等要素设施的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确保新建项目达产、达效、达量;根据规划,超前对供电、供水、供天然气、供热等要素设施进行配套规划。强化政府在要素保障方面的协调和服务作用,促进汽车整车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2.搭建完善新产品研发平台
建立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优化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整车新产品开发合作平台。省市合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建立新产品开发技术中心。全力支持一汽技术中心做大做强,推动自主品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全力支持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国家级汽车动态模拟试验室建设;全力支持整车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域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的撮合平台、人才拆借平台,推动整车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3.搭建新能源汽车发展推进平台
紧紧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搭建以技术开发、技术储备为核心,以混合动力逐步向纯电动过渡为路径,以政策补贴为补充,以市场资源开放为手段,构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推进平台。依托一汽技术中心建设的混合动力轿车动力总成试验台、混合动力客车动力总成试验台、整车通讯网络开发测试系统和整车道路测试采集系统,开展开发性试验与模拟分析,进一步优化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开发纯电动整车平台。同时,利用国家“十城千辆”新能源公交车扶持计划和新能源乘用车补贴计划,利用试点和进入试点框架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快速发展。启动编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制定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争取在第一时间将长春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重点城市,力争得到国家更大更多的政策支持。
4.实施存量扩能工程
积极鼓励促进一汽大众、一汽轿股、一汽解放在现有设计产能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扩大生产能力。同时,政府扶持,开发市场,制定政策,扩大需求,采取定向采购、定制采购的模式积极支持整车厂扩能。
5.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工程
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整车产品的结构调整,在做精做优中高端整车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政策支持的轻型、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客车。以我市卡车制造基础为支撑,在巩固和发展已有专用车产品的同时,全力推进专用车产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6.实施自主品牌创新工程
积极支持一汽集团在自主创新方面实现突破,全力打造红旗、奔腾、解放等自主品牌,全力支持成本低、排放小、安全性好、舒适性强、功能全、性价比高的自主品牌新产品开发。同时,鼓励一汽客车、华奥汽车加快自主品牌研发步伐,打造自主品牌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7.实施新能源汽车推进工程
依托一汽解放客车公司、一汽轿股公司,加快强混合、普通混合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及产业化。同时,实时关注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电机、动力电池的技术进展情况,加大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的力度,力争在纯电动车关键技术和零部件方面实现突破,继续保持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优势,率先实现纯电动汽车从样品到商品的转化。
8.全力推进“五大项目”建设
根据规划,全力推进一汽轿股二期20万辆整车项目达产;全力推进一汽丰越一期10万辆新建整车项目建设和后续30万辆规划;全力推进一汽通用轻型一期10万辆建成投产和二期10万辆规划;全面跟踪一汽轿股三期、一汽大众100万辆工程准备工作进展。
围绕实现属地整车最大生产能力300万辆和打造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基地及汽车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创新高地的目标,支持一汽集团加强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加大国内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快自主品牌研发生产,不断做大做强。依托一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专、精、特、新”多功能专用车,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汽车零部件深度国产化,促进零部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模块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提高属地零部件配套率,实现整车和配套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打造千亿规模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
4.1.1.1.2 实现路径
1.300万辆生产规模的实现路径
积极支持一汽集团扩建、新建整车项目,在2010年整车生产150万辆计划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形成280万辆的最大生产能力。
即:一汽大众最大生产能力达到100万辆;
一汽轿股最大生产能力达到90万辆;
一汽解放最大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
一汽通用最大生产能力达到20万辆;
一汽丰越最大生产能力达到40万辆。
积极引进新建专用车项目。力争到2015年形成20万辆的最大生产能力。重点发展厢式车、消防车、军用装备车、运钞车、罐式车、半挂车、粮食运输车和畜禽类运输车等生产资料运输车和物流运输类产品车;水泥泵车、水泥拌车、吊车等工程类专用车产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2.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
以多种技术路线并存、节能和替代并重、过渡和转型兼顾的“三纵三横”(“三纵” 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开发技术路线,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根据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从技术上,优先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逐渐向纯电动车过渡;从车型上,从公交车、公务车向乘用车过渡,在承担主体上,全力推动一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大力促进一汽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巩固“强混”优势,扶持“中混”、“弱混”发展,使“奔腾”混合动力小批量生产能力尽快形成;推进一汽混合动力客车的产业化,加快由样品车向商品车转化步伐;支持一汽以技术中心为依托,建立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指导和引领全市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制造、攻关和评估等工作。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形成官、产、学、研结合模式,集中财力、物力加快技术研发进程。
4.1.1.2 零部件结构调整
今后5年,要将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整车产业发展、解决汽车产业空心化问题的重要支撑,以扩大总量、提高配套、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形成与整车产业竞相发展的整体态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进入主机厂采购体系促进发展。更加注重产品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技术研发支撑,更加注重企业间协作,更加注重企业集群打造,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平台、研发平台、测试平台和加工平台,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人才培训平台、产品交易撮合平台,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到2015年,长春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700户;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1500亿元,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4-5户,超50亿元企业10户,超10亿元企业50户,超亿元企业100户。为属地整车配套零部件企业达到400户,为属地主机厂配套率达到50%。具备与主机厂同步开发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200户,其中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50家。
4.1.1.2.1 主要任务
围绕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目标,搭建“五个平台”,实现“四个转变”。
1.搭建支撑汽车零部件发展的“五个平台”
按照有利于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有利于资源整合,有利于技术创新原则,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发展平台建设。
搭建汽车零部件研发合作平台。依托长春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和条件,搭建有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参加的汽车零部件合作平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破解单一企业技术研发力量不足、人才支撑不够的瓶颈,由政府撮合、政产学研联动,助力汽车零部件产业健康发展。
搭建汽车零部件检测、检验平台。依托长春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检验中心,整合可用资源,优化现有平台,完善检测检验基础设施,提高检测检验能力和手段,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国家级汽车零部件检测检验平台。
搭建汽车嵌入式模块开发平台。依托吉林省汽车电子工程中心,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汽车嵌入式模块模拟仿真、嵌入式软件开发测试技术平台,推动汽车与光电信息企业协作融合,竞相发展,形成特色鲜明、技术领先、功能完备、开放式服务的平台模式。
搭建汽车零部件出口服务平台。依托富奥集团北美零部件中心,构建长春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门户,并以其为载体,为长春汽车零部件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提供服务,推介产品,联系客户,强化合作。
搭建汽车零部件网络协作平台。以长春信息港网络平台为载体,以长春汽车产业协会为主导,建立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建立与域外汽车零部件协会、商会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网络平台解决零部件企业在生产制造、管理中遇到的协作、合作、交流不畅的问题,促进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整体、同步发展。
2.实现“四个转变”
实现企业由单一配套向多元化配套转变。鼓励已进入主机厂配套体系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开发第二、第三配套市场,扩大配套领域,拓宽配套渠道,推动规模化生产。
实现企业由被动配套向主动配套转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计投入和智力投入,从被动地为主机厂加工、生产,向参与主机厂产品开发、同步设计转变,力争成为主机厂新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合作伙伴和工艺实现的执行者,力争成为主机厂产品结构调整和整车创新的引领者,以开发设计巩固配套地位,提升配套比例,加固合作链条。
实现企业由前装配套向前、后装并举转变。鼓励企业在巩固前装配套基础上,紧紧围绕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巨大空间,与汽车销售体系建立联系,确立关系,搭建合作桥梁,推动汽车零部件后装市场开发,扩大市场需求,推进企业发展。
实现企业由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鼓励企业按照全球采购惯例和规则,加快由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进程,优化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售后服务体系,强化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经营理念,促进企业走向世界,做优做强。
4.1.1.2.2 实现路径
为了实现汽车零部件产业扩大总量、提升配套、强化创新、建设基地的总体目标,根据现有基础,结合发展趋势,采用“四个一批”的实现路径。
1.做精做强巩固一批
对已进入主机厂配套体系的200户零部件企业,进行逐一分析,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搭建政府、零部件厂商、整车厂协同交流工作平台,围绕巩固配套地位实施“点对点”研究,确保配套稳固,稳中有升。重点扶持旭阳集团汽车座椅、汽车地毯,富奥集团汽车转向系统、减震器、制动器、离合器、悬架系统,一汽轿股4GB发动机,富维集团汽车内饰核心零部件,启明信息车载系统等产品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重点开发新型油压、车速、转速、燃油、内胎胎压、油门踏板、制动踏板、自动空调、方向盘角度等智能传感器。
开发发动机和ABS两个总成的电控系统诊断仪,同时完成诊断仪远程诊断功能开发。开发比例电磁阀、电机控制器及适应各系统的匹配设计。
2.培育扶持提升一批
在现有零部件企业中筛选技术开发实力强,企业信用好,产品稳定成熟的企业进行培育,按照主机厂生产规范、工艺标准、管理水平、测试要求进行提升,力争进入主机厂采购体系。
3.跟踪对接引进一批
与主机厂协同,跟踪走访为主机厂进行关键零部件配套的域外重点企业,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供货半径,提高配套份额和比例为约束条件,政企合力引进一批核心零部件企业,提高零部件产业的配套质量和配套比率。重点围绕世界500强零部件企业和国内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开展引进工作。重点围绕汽车底盘控制、发动机控制、车载定位控制等领域,锁定引进对象,推进跟踪对接。重点跟踪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三大关键模块项目。
跟踪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企业。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笔式点火线圈,并形成规模化生产。未来5年内,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部分进入国际市场。
积极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引入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项目。
4.着眼发展谋划一批
根据整车发展需求,着眼未来规划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汽车零部件关键部件项目,以项目带动企业进入。重点谋划汽车车载、车控、传感、执行类的汽车电子项目。
重点推进轮胎压力系统。进一步完善轮胎压力系统产品技术,并在整车推广应用。积极研发低排放、低燃油消耗的汽车空调,扩大生产规模,尽快实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力争产品出口。加快车载通讯系统(包括车载无线LAN)、车载数字移动TV的科研开发,尽快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车载DVD、车载液晶显示屏等移动多媒体产品。
面向车辆运营、调度、保障和监控管理的智能化需求,集现代化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3G及4G数字移动(TDS-CDMA、WCDMA、WiMAX)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技术(ITS)等先进技术为一体,规划开发系列产品。建立具有对车辆目标进行定位监控和业务调度,对车主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功能的覆盖全国的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和漫游车辆服务体系,随时随地对入网车辆提供紧急事件、医疗事故、安全防盗、物流信息、路边服务等服务需求。
4.1.2 农产品加工业
4.1.2.1 规模升级
充分发挥原料资源和产品市场优势,做强粮食深加工、做大畜禽乳蔬深加工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坚持扶优扶强,重点打造产业“航母”,培植壮大龙头企业群体;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搞好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把规模做大、产品做精、品牌做响,实现农产品加工优质化、终端化、品牌化、基地化,加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和玉米深加工基地。全力打造千亿规模世界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中产值超千亿元企业1户,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户,产值超50亿元企业1户,产值超10亿元企业15户。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4.1.2.2 产业转型
1.玉米加工业
加工量要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深加工比重由目前的40%提高到80%,重点发展苏氨酸、精氨酸、颉氨酸等氨基酸类产品和L—乳酸、聚乳酸、高端糖类、多用途变性淀粉等产品,加快山梨醇、多元醇等高端产品的应用开发。
2.肉类加工业
重点发展肉牛、生猪、肉鸡、鹿、兔、鹅等畜牧业产品屠宰和深加工,突出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主导产品,增加分割肉品种,推进中式肉制品工业化步伐,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3.乳品和饮料业
立足发展特色,突出营养丰富,重点发展酸奶、乳粉和功能性乳制品,绿色、生态、功能型饮料等产品。
4.玉米秸杆加工业
重点发展非结晶糖、纸浆、包装盒、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质发电等玉米秸杆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产品。
5.烟草制品业
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降焦减害新技术,重点发展低焦油、低烟碱、低一氧化碳的新产品,提升产品结构,逐步扩大一、二类产品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其中一类产品比重要由目前不到2%提高到10%。
6.稻米、蔬菜加工业
充分利用粮食、蔬菜和企业优势,重点发展精制大米、免淘米、绿色米、有机米、方便米饭和保鲜菜、速冻菜、腌渍菜、酱菜、脱水菜、果汁、果酱和马铃薯制品等系列产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培育品牌产品。
4.1.2.3 实现路径
4.1.3 轨道客车和装备制造业
4.1.3.1 规模升级
紧紧围绕提升全市装备工业国际竞争力和产品价值链高端化,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调整优化结构,加大改造投入,推进自主创新,构建产业发展“平台链”,加快产业集聚,夯实未来发展基础。着力发展重点领域,全面实现“两个新突破”,即做强、做大轨道客车交通装备优势产业,巩固核心地位,打造世界级轨道客车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加速培育发展“成套装备制造、专用机械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三大增长极,突出抓好大型成套装备和光电信息产业基地两大专项。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和骨干龙头企业群体的新突破,在省内率先建成新型装备工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打造千亿规模世界级轨道客车产业基地。
到2015年,轨道客车整车生产能力力争达到5000辆,其中:高速动车组生产能力1500辆、普通客车生产能力500辆、城轨车生产能力3000辆。全市轨道客车和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其中:轨道客车产业产值实现1000亿元,长春属地企业零部件为主机厂配套率达到50%;其他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4.1.3.2 结构调整
1.高速动车组、新型城轨车辆
重点消化吸收国际最先进的高速动车组、新型城轨车辆核心制造技术,提高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车体等核心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2.农业机械装备
重点发展50—120马力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效玉米联合收割机、高速机动插秧机等农机产品,再造农机装备优势地位。
3.汽车制造专用设备
重点发展汽车专用冷冲压及热锻模具、汽车涂装成套设备制造、重型摩擦焊机、凸轮轴磨床、数控龙门导轨磨床及汽车专用工装夹具等产品。
4.专用机械装备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重点发展新、特、重型专用机械设备和航空电子等精密设备。
5.电力电气领域
重点发展大型电力设备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设备。
4.1.3.3 实现路径
4.2 产业创新转型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和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优化产品结构,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创建自主品牌改变“低端锁定”。重点支持汽车新车型、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高速轨道交通装备、物联网技术、光通信器件、LED照明、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及关键车用控制、传感、执行电子器件、嵌入式软件、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核心装备及关键器件、智能电网设备及关键组件、发光材料、稀土轻(镁铝)合金、高分子有机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产品优化升级。优化企业结构,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注重引进央企,增强产业控制力、带动力。注重引进外企,持续扩大外资,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促进民资,提升民营经济战略地位。积极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内涵式增长的内生动力。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投资先导作用,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工程。以增量带动存量优化,存量带动增量进入,以新一轮的大投入带动新一轮的大发展。积极引导投资向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三化”统筹、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方面倾斜,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实施一批转型升级工程,打造工业发展新模式。
4.2.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4.2.1.1 先进装备制造业
4.2.1.1.1 规模升级
依托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突破前瞻性、带动性和系统性的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强化主机成套设备设计和集成能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向模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打造具有长春特色的集研发、生产和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先进装备创新集群和产业基地。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支持企业在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整车领域实施项目建设、新产品开发;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实施项目建设和新产品开发;在光机电一体化制造装备、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领域实施战略合作及项目建设、产品开发。
到2015年,培育100亿元企业2户,50亿元企业2户。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100亿元。
4.2.1.1.2 结构调整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重点支持一汽技术中心建立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突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开发4款可用于商业运行的整车,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快推进各种新型动力电池、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电机、轿车轮毂电机、控制系统等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步伐。
2.高速动车组
紧紧抓住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黄金发展期,依托长客集团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重点推进动车组制造中心扩能建设,形成年产1500辆生产能力。提高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车体等核心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水平,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力争属地配套率达到50%,建设世界级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基地。
3.特色高端装备
重点发展重型化、数字化摩擦焊机、专用凸轮轴磨床系列产品、大型机床专用全自动化刀具库、先进印刷机械、数字化焊割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等专用设备;汽车涂装、焊装、总装生产线中的悬挂装备、专业夹具、机械臂、机器人工作站、生产线自动导航AGV物流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汽车工艺装备;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实现绝缘成型件、操纵机构、出线装置等关键配套部件的自主开发与制造,风力发电设备用碳纤维叶片、轮毂、塔筒等配套功能部件研发和生产。
4.光电装备
重点发展国防大型光电仪器设备、光电经纬仪、小卫星、光栅传感器、物质成分分析仪、红外热像仪器、大功率光电编码器、半导体激光器、激光调阻机、超声波粗铝丝压焊机、TFT-LCD短路环激光切割机、超小尺寸LED贴片机、红外光学设备及芯片、RFID射频电子标签封装设备;结合新型显示、第三代移动通信、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等,重点发展光电子显示器件、光通讯传输设备、终端设备等。
5.关键基础件和通用件
围绕装备制造业中的成套产品配套,重点发展新型液压、气动元器件,精密轴承、精密模具、特种泵阀、新型密封件等,注重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促进成套产品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4.2.1.1.3 重点项目
1.年产20万辆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项目。
2.中航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航空和非航空燃调类及阀类产品、新能源产业及装备、动力锂电池和复合材料产品,以及生产汽车零部件产品。
3.长客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9亿元,推动三期项目建设,形成1500辆高速动车、3000辆城轨车生产能力。
4.华信集团城轨配套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8.5亿元,形成年产城轨铝合金车体1100辆,不锈钢车体1400辆,车体冷弯钢10000吨,转向架、牵引梁等零部件加工2000辆份的生产能力,替代进口。
5.中钢集团电炉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生产大吨位电炉及电炉变压器。
6.长春三鼎变压器有限公司50万伏超高压变压器项目。总投资9.5亿元,生产电力变压器、电炉变压器、变压器用各类冷却器等产品。
7.长春福克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煤矿机械项目。总投资11亿元,生产煤矿采掘机。
8.日立永济电气设备(西安)有限公司客车电器系统配件生产项目。总投资5亿元,主要为客车股份公司配套客车牵引电机。
9.中机北方农用机械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生产自走式全幅玉米收获机、水稻收割机等农机装备。
10.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机械工业校直工程中心项目。总投资4亿元,推进工业校直机产业化。
4.2.1.1.4 实现路径
4.2.1.2 光电信息产业
4.2.1.2.1 规模扩大
紧紧围绕光电子、汽车电子、软件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三大领域,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壮大产业规模,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建立国际水平的研发中心,努力把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依托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园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和汽车电子产业基地,打造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到2015年,培育100亿元企业2户,50亿元企业4户。全市光电信息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100亿元。
4.2.1.2.2 结构调整
依托现有光电信息产业基础,发挥科研优势,打造光显示产业链、激光制造、加工产业链、光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汽车电子产业链;做大、做强软件与服务外包、动漫及网游等高端信息服务业。
1.光电子产业
半导体发光器件与应用,重点发展LCD液晶显示器、大屏幕高清晰LED显示屏、LED城市亮化及照明、高亮度半导体发光管、PLED、OLED等。
激光产品,重点发展固体及半导体激光器、激光材料、激光电源、激光测距机、激光调阻机、激光球焊机、激光医疗设备等。
光电仪器与设备,重点发展光电指纹识别仪、光电检测仪、光电编码器、光电医疗仪器等。
国防光电子,重点发展航天摄像装置、光学望远镜、微光夜视仪、经纬跟踪仪等。
光伏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其上下游产品。
打造光显示产业链、激光制造、加工产业链、光电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打造国防光电装备、精密光电装备产业链。
2.汽车电子产业
车载电子产品,重点发展电子导航系统、汽车信息处理与显示系统、车载网络和蓝牙通信系统、车辆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娱乐系统、CAN总线系统等。
车身控制系统,重点发展电子式仪表、灯光智能控制、自动空调、电动车窗、中控门锁、电子防盗系统、轮胎气压监测报警系统等。
动力控制系统,重点发展电子点火控制系统、燃油喷射控制系统、怠速控制系统等。
底盘控制系统,重点发展自动防抱死(ABS)、电子自动控制变速箱(ECT)、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巡航控制(CCS)、四轮转向控制等。
车用元器件和部件,重点发展传感器、微特电动部件、电源管理与功率驱动部件等。
3.软件与现代信息服务业
软件服务外包,重点发展对发达国家的流程、研发、信息技术等外包服务。
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重点发展电子认证、生物特征识别、网络监控、密码产品等。
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面向光电子产品、汽车电子产品、工控产品、数字医疗产品等嵌入式软件。
应用软件,重点发展面向汽车、农业、公安、教育、电力、通信、金融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多媒体软件、益智型游戏软件。
现代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动漫网游、通讯增值服务、互联网服务、物联网服务等产业。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功能,建设全市共享的数字电视播出与服务平台。加强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数据网、传输网等基础网络的建设,建设3G移动通信网,搭建优质的基础网络平台;扩大宽带接入网的覆盖范围,建立基础通信网络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
4.2.1.2.3 重点项目
1.中国电子投资集团环保低碳工业园项目。总投资50亿元,生产LED照明设备、接点控制器、智能卡等产品。
2.长春光机所光电子产业平台项目。总投资5亿元,生产高端LED照明产品。
3.环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P-LED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0亿元,生产3.5寸模组P-LED产品。
4.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国家级光电产业基地。
5.KSP韩国软件园项目。总投资20亿元,形成产值100亿元。
6.启明信息汽车电子工业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生产汽车电子产品。
7.鸿达生物识别高技术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生产指纹识别系统。
8.长春知合动漫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动漫科研中心项目。总投资5亿元。
9.吉林恒隆科技有限公司光纤激光器项目。总投资5亿元,生产光纤激光器产品。
10.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高清晰LED显示屏项目,总投资5亿元。
4.2.1.2.4 实现路径
4.2.1.3 生物和医药产业
4.2.1.3.1 规模扩大
充分发挥我市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产业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重点推动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把长春建设成为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较高开放度和鲜明特色、与国际接轨的国家重要的生物和医药产业化基地,将生物和医药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2015年,生物和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4.2.1.3.2 结构调整
1.生物产业
生物制造领域。应用微生物制造等生物技术全面提升食品工业、饲料工业、轻化工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传统产业发展,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进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重点发展氨基酸、赖氨酸、谷氨酸、L-乳酸、聚乳酸等有机酸,加快工程化技术研发,提升产品档次和规模,实现农副产品的高效、合理和多梯度利用;加快发展纤维素酶、淀粉酶、糖化酶、高温脂肪酶等工业酶制剂产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酶活水平和产量;鼓励发展糖及其衍生物、高档食品添加剂及保健产品;支持利用可再生生物质原料生产乙烯、乳酸等原料化工品和高分子材料,发展基于淀粉和木质纤维素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基化学品以及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等。
生物能源领域。适应吉林省生物质资源丰富的特点,加速生物能源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生物柴油、生物质成型燃料、工业化沼气等生物能源产品产业化;支持利用秸秆、甜高粱、油料植物等非粮食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以及秸秆、农林业废弃物等为原料压缩成型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支持利用有机废弃物开展大型工业化沼气的生产;培育一批速生高产能源植物新品种,加快生物汽油、生物柴油专用高产淀粉质、纤维质、油料作物等新品种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支持以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建设生物质气化发电厂,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
生物农业领域。依托农业大省和资源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生态省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大农业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农业生物制品、农业生物防治等领域发展。重点发展动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优质、多抗、专用动植物新品种,加快专用玉米、杂交大豆、超级稻等优质高产农作物、畜禽、林木品种的推广应用;开展边际性土地适宜种植的农林牧草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畜禽疫病检测试剂和新型动物疫苗,提高动物重大疫病的诊断和预防能力;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用酶制剂等绿色农业生物制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带动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生物环保领域。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处理城市污水、垃圾,加快生物技术对盐碱地等低质土地改良步伐,切实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2.医药产业
疫苗(包括病毒性疫苗和菌苗)。针对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研制、开发和生产相关疫苗产品,逐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从全菌苗、裂解苗向基因工程苗、从单价苗向多价苗、从注射接种苗向口服接种苗、从预防性疫苗向治疗性疫苗发展。发展的重点品种是: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流感裂解疫苗、亚单位流感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含前S2抗原的新型乙肝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卡介苗-乙肝联合疫苗等一系列产品;甲肝减毒活疫苗及其系列产品甲肝-麻疹二联疫苗、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麻疹-水痘二联疫苗;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六联狂犬病疫苗。混合型艾滋病DNA疫苗;气管炎疫苗;慢粒细胞白血病DC疫苗;菌苗制品: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短棒杆菌制剂;痢疾双价活菌苗;预防用耻垢杆菌菌苗;转基因食物疫苗;动物用疫苗、人畜共患疾病防治疫苗等。
基因工程类药物。在扩大现有品种生产及销售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组蛋白类药物凝胶剂、干扰素滴鼻剂、滴眼剂、口服剂系列产品,口服人生长激素,长效制剂等新剂型的深度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开发新型基因工程蛋白药物和核酸产品。发展的重点品种为:重组人生长素、长效基因工程生长激素、口服人生长激素结肠定位片新剂型;外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白细胞介素-2、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α干扰素系列产品;即单克隆抗体靶向生物导弹;重组人促黄体激素;基因重组双功能抗癌因子;重组人血管抑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重组人甲状旁腺素,重组人载脂蛋白E3,基因工程人胸腺素α1,多种基因工程治疗性抗体,多种基因治疗产品等。
生物中药。利用生物技术开发人参、鹿茸等中药产品。主要品种是人参皂甙Rg3、人参皂甙Rg2、乙肝疫苗(人参细胞表达)甘芍胶囊、德欧欣捷宁胶囊及治疗肿瘤的XF胶囊、细胞工程方法生产鹿茸活性多肽和珍稀中药材有效成分;生化合成人工熊胆等;采用真菌发酵技术对长白山菌类深度开发,寻找新的抗生素、抗癌药物等。对胃乐新、肾炎康、脑心舒等为代表的现有生物发酵产品进行二次开发。运用超临界萃取和工业色谱等先进技术,在继续开发传统中药基础上,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单体新药、复方新药、新剂型研制。
生化药用中间体。以玉米为原料,采用生物技术精深加工生产的医药级赖氨酸、谷氨酸、改性淀粉等。
生物诊断试剂。生物诊断试剂是利用生物技术诊断各种疾病的重要新兴药物,具有快捷、方便、安全、有效的特点,发展重点是:人类ABO血型单克隆抗体试剂系列、微柱凝胶免疫实验技术和系列红细胞血型试剂;尿液检测试纸及检测仪器系列:生化分析仪;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生物诊断试剂;肿瘤诊断试剂盒;动物用病毒检测试剂盒等。
生化类药物与血液制品。主要包括干细胞制剂、血清白蛋白、脑蛋白水解物、转移因子口服液、胸腺肽、精制胸腺肽和胸腺五肽、利用动物脏器生产的保健食品等。
高端医疗器械、制药机械。利用长春机械精密加工和光电子技术上的优势,与生物和医药业紧密结合,开发先进的生产监控设备、医疗器械设备、检测仪器、包装设备,为生物和医药产业提供技术物质保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4.2.1.3.3 重点项目
1.大成集团年加工225万吨玉米生产100万吨化工醇和100万吨差别化聚酯及配套项目,总投资50亿元。
2.中粮集团L-乳酸、聚乳酸项目。总投资24亿元,形成3万吨L-乳酸、21万吨聚乳酸生产能力。
3.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物疫苗项目。总投资6亿元,形成森脑疫苗年产100万人份、出血热疫苗1000万人份和甲肝疫苗1500万人份生产能力。
4.帝斯曼公司青霉素类抗生素中间体(6-APA)项目,总投资6.5亿元,形成年产4000吨6-APA生产能力。
5.中国军事事兽医研究所基因工程制药及兽用生物制药项目。总投资5亿元,形成年产LHRH-PE40融合蛋白100万支、ICAM-1单抗制剂50万支、犬六联弱毒活疫苗800万支生产能力。
6.长春金赛药业基因工程制药项目。总投资5亿元,生产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人卵泡刺激素、注射用重组人胸腺素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等产品。
7.东北师大生物制药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形成年产500万支重组人血管抑素生产能力。
8.投资5亿元的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人组织及脂肪干细胞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9.吉林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达产后年产生物发酵产品1万吨,海洋生物提取物溶栓素粉针250万支。
10.迪瑞公司医疗临床检验产品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主要生产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试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试剂,全自动尿液分析设备及试剂。
4.2.1.3.4 实现路径
4.2.1.4 新材料产业
4.2.1.4.1 规模扩大
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1.延伸产业链条
以优势产品为突破,加大对产业链条上下游的辐射,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同时,加快新材料产业向汽车、农产品加工、光电信息、生物和医药、机械装备等领域的拓展,形成产业间的相互带动与支撑,促进新材料产业和全市七大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
2.培育壮大重点企业
立足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联盟和战略合作,打造我市新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
3.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生产基地建设
在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新品种开发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上,有突破性进展,形成具有我市独具特色产业优势,从而使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在品种、质量、工艺技术、经济指标等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扩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联盟和战略合作,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
4.2.1.4.2 调整结构
我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向,要紧紧瞄准当前世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最新前沿,以全市科技优势为依托,以重点企业为基础,以优势产品为突破,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结构调整方向和发展重点
1.金属材料领域
重点开发和利用高强高韧轻质合金、稀土铝(镁)合金、汽车用超高强度钢、金属基复合材料、仿生功能金属等材料。
2.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
重点开发和利用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催化剂材料、光学玻璃材料、纳微米复合材料、微孔晶体、钛硅酸盐、磷酸铝化合物、高压相材料、超硬材料等。其中纳米材料主要是发展水溶性聚醚纳米材料、纳米碳酸钙、纳米瓷砖、纳米结构漆等产品。
3.高分子材料领域
重点发展碳纤维及制品、完全可循环利用工程塑料、收缩包装膜、呋喃树脂、PMMA树脂(有机玻璃)、聚酰亚胺及特种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及制品、异戊橡胶、高分子光电材料、OLED、PLED材料等。
4.新型建筑材料领域
充分利用水泥及陶粒页岩资源,重点发展加气混凝土砌块、陶粒页岩砌块等墙体材料;大力发展功能型建筑陶瓷材料;加快发展功能型建筑防水、防腐材料,以及环保型建筑用油漆、涂料。
5.生态环保型化工材料
加快开发二氧化碳气体资源,发展下游聚碳酸酯等高附加值产品。
4.2.1.4.3 重点项目
1.富士康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生产稀土镁合金和聚碳酸酯等产品。
2.长春大力纳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低碳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形成年产200万吨纳米碳酸钙系列产品生产能力。
3.长春应化所新材料产业技术平台项目。总投资5亿元,开发生产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
4.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先进材料聚酰亚胺产业化项目。总投资5亿元,形成年产聚酰亚胺纳米纸100万平米、注塑用聚酰亚胺1000吨、高性能耐热聚酰亚胺纤维300吨。
5.吉林天勤锂业公司镁锂合金、铝锂合金项目。总投资25亿元,形成年产25万吨生产能力。
6.农安龙德高新磁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项目。总投资3亿元,形成年产钕铁硼永磁材料3000吨生产能力。
7.中材集团油页岩新型建材项目。
8.长春天成年产5万吨纳米橡塑复合材料项目。
9.投资3亿元的低氧高纯度钛材、超细球化钛(合金)粉末项目。
10.中国国际关爱集团全降解塑料包装膜项目。
4.2.1.4.4 实现路径
4.2.1.5 新能源产业
4.2.1.5.1 规模扩大
到2015年,新能源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4.2.1.5.2 发展领域
1.太阳能光伏领域。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跟踪转化技术等新型技术,储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资料,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做准备;探索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光伏相关零部件:太阳能电池薄膜,蓄电池,充电器,控制器,转换器,记录仪,逆变器,监视器,支架系统,追踪系统,太阳电缆等。
2.能源存储领域。重点发展磷酸亚铁锂、镍钴锰酸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有机化合物材料等。
3.风力发电设备领域。重点开发风力发电机、叶片、逆变电源、变桨控制系统、变速恒频控制装备、大功率风能可逆变流器、开关磁阻电机、永磁无铁芯电机控制器等。
4.生物质能领域。利用秸秆、玉米芯等原料,采用联合收割秸秆粉碎压缩技术,加热气化,提高秸秆的产热效率;采用生物气化方法制取沼气,发展循环生物系统;余料发展工业乙醇、制糖、制油等产品。
5.油页岩领域。依托丰富的油页岩资源,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谋划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油页岩炼油、发电和集中供热技术创新步伐,做大油页岩产业。
4.2.1.5.3 重点项目
1.兵装集团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20亿元,生产风力发电整机、叶片、控制系统、塔架等产品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开发太阳能多晶硅片、多晶硅电池、光伏太阳能组件、地源热泵技术开发应用装备产品。
2.国电集团风电机组制造项目。总投资12亿元,生产1.5MW/3MW风力发电机组,开发光伏电池组件、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装备。
3.香港三合集团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总投资10亿元,形成年产太阳能薄膜电池100万平方米。
4.中材科技公司兆瓦级风电叶片项目。总投资8亿元,形成年产800套复合材料兆瓦级风电叶片生产能力。
5.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10亿元,形成年产锂离子车用动力电池3.75亿安时、锂离子电池材料1万吨生产能力。
6.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重点是开发生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项目。
7.100万吨页岩油综合开发项目。一期规模30万吨,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3亿元。
8.太阳能跟踪系统项目。重点开发生产视日运动轨迹跟踪、光电跟踪、视日运动轨迹跟踪和光电跟踪相结合的太阳能路灯、庭院灯、景观灯、太阳能电站等产品设备。
9.地源热泵领域工业项目。利用岩土体、地表水、地下水作为冷热源,通过消耗电能,制取冷(热)水或冷(热)风的设备,热泵机组与地能交换系统等组成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
10.国能榆树生物发电项目。项目总投资10亿元,形成年发电2亿度、生物复合肥10万吨。
4.2.1.5.4实现路径
4.2.2 促进“两化”融合
紧紧把握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规律和趋势,加快促进两者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紧抓住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工业发展模式,推动工业产业升级。一是完善工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网络、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信息化提供保障。二是以典型示范带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从企业、行业、领域三个层面,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各行业、各领域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在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和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和医药等产业树立“两化”融合的典型企业,加快产品、生产经营、产业和制度的融合,带动全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搭建工程技术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等信息化平台,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四是强化信息技术的渗透能力,提升产品信息化程度。将光电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汽车、装备制造等产品,促进产品创新,增强产品功能、提高产品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促进产品实现高端化。
4.2.3 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围绕“三优”、“五新”产业,立足产业基础、企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围绕增加品种、提升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改善装备、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方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开发结构调整新产品。鼓励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建技术战略联盟,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2.4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关系
1.抑制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和要求,以钢铁、水泥、电力等产能过剩和污染严重行业为重点,通过综合运用政策导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手段,引导社会和企业投资方向,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对新建项目,严把准入关,对列为限制类的项目不予办理核准、备案和生产许可手续,杜绝形成新的落后产能项目;对已有落后产能项目,积极利用经济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在土地审批、环评、工业产品许可证和实行差别电价等方面严格控制,加大落后产能项目经营成本,促其关停并转。同时,积极利用国家财政对淘汰落后产能关闭补助资金和奖励资金,关闭一批落后产能项目和企业,异地技术改造升级和转型一批落后产能项目,不断引导产能落后的企业向新兴产业投资和转型,加快构建我市资源节约型、环境清洁型、技术先进型和结构合理型的产业体系,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推动节能减排降耗
围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动工业节能降耗,促进节约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建立能源管理制度和能源管理体系,以重点用能行业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研究制定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管理制度,推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态报告制度。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构建多元化能源保障格局。着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和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建立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机制,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和引导废钢铁、废橡胶、废弃电子电气产品等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建立对全市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情况通报制度,加强清洁生产执法检查,推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利用政策资金,支持实施重点行业污染物治理等技术改造专项;以钢铁、建材、有色、造纸、酿造等行业和电子信息产品为重点,继续推进污染控制,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